這是教授出的選擇性作業
看過學期成績覺得影響很大
第二篇故意寫的比較感性,但是說理的部分就太少,我還是無法抓到平衡
其實也是第一次寫這種專業科目的感性文章...總覺得寫不好
機械製造與人生
有一次機械工程實驗,技工為我們展示圓環壓縮的試驗,圓環壓縮實驗是利用強大的正向應力去擠壓一個高根內徑外徑比為”OOXX”的實驗,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潤滑劑的效果,或是塑流應力…等等有用的製程參數。 在那個試驗中,可以看到的圓環逐漸被擠壓成甜甜圈的形狀,因為圓環的上下受到機台的拘束,自由度比圓圈的最外側還低。因此可以看到圓環往外側發展的速度比材料壓扁的速度還快。
身為一個敏銳的工程師,能領略生活的壓力就像圓環受到的正向力一樣,圓環就是一個社會;構成圓環的分子就像是一個人。我們必須想辦法往外移動,我們離得越遠,就會受到越小的壓力,有越高的自由度。生活的壓力越大就越感到不自由,所以我們生活的目標往往是追求自由。 在板金成型時,摩擦丘又像是人生的淬煉。隨時間的推移,我們會受到隨指數增加的壓力,然而,只要我們能堅持到最後,也就是板金開始離開滾輪的時候,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,壓力也呈指數減少,恭喜!這代表我們的價值又增加了。 然而這也許只是下一個道次的開始,為了增加可塑性,可以透過控制溫度來抒發殘留應力或是再結晶,而就在為完全準備的時候,下一個道次又來了。雖然任何一個道次的失敗都充滿了風險,有可能變成廢料。但我們也不能逃避這些淬鍊,因為只有淬煉,才能彰顯我們的價值。 待我們以柔軟的身段,接受千錘百鍊,期許能獨當一面。
|
機械製造體會人生的淬煉 泰戈爾說:生命猶如一本畫冊,內容如何,端看個人如何描繪。 機械製造也跟真實生命一樣,會受到壓力、高溫的製程,伴隨著產生裂痕甚至破壞的失敗風險。人不面對挑戰,不會失敗,卻只也能在畫冊留下一大空白;材料不受鍛鍊,不會破壞,卻不能附加他的價值。使得材料顯的平凡,不能做特殊用途。你會想跟這個材料一樣,孤獨地生鏽最後變廢料嗎? 面對命運之輪的壓迫,太史公走過腐刑的悲痛,出獄後,為了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。挺立春秋之筆,一筆一劃課下歷史的痕跡,最後寫出史記,成為史家的絕唱。 面對命運之輪的壓迫,蘇軾蹣跚走過烏臺詩案,呻吟過大半個中國來到荒僻的黃州,孤獨痛苦的他卻在這找到生命的出口。水之逝,而未嘗往;月之盈虛,而卒莫消長。蘇軾洗鍊出豁達瀟灑的詩文。 面對滾輪擠製的壓迫,板金成型在進入到中途,壓力以指數增加到最大的正向壓力,但將要離開時壓力也隨指數變小。此過程可以畫成friction hill摩擦丘,前半段壓力以指數增加到丘頂,後半段也呈指數減少。摩擦丘的頂端就好像接了一個嚴苛的計畫,在時間快不夠時會受到無比大的壓力,但只要一挺過去,計畫有所突破時,就會感到如釋重負,這時候代表你多了一個新的性質,你的價值增加了。 人生的挑戰是一波接著一波,而板金的形成也是多個道次,就好像工程師每完成一個案子,稍微休息後就馬上再接另一個案子。滾壓製程用溫度控制來舒解壓力,盡量讓材料保持可塑性,降低在下一個製程被破壞的機率。材料被破壞後,也許只能變廢料。但人生的失敗也只是暫時的,像電影侏羅紀公園有一句名言:生命自會找到出口。尤其當你還年輕,接受淬煉吧!追求近乎苛求的完美。 生命是一趟赴賭的路,我願接受淬煉的苦難,只求畫冊精彩的內容。 |